
清晨推开窗,一缕风掠过发梢,带着万物复苏的蓬勃气息。中国人对春风的感知,藏在浩如烟海的诗词里。两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凯风自南”的句子,南风被视作唤醒万物的信使。唐代诗人贺知章写下“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抽象的风化作看得见的工具——裁出细长柳叶,剪开湖面薄冰,修剪出整整齐齐的春天。
王安石看到“春风送暖入屠苏”,暖风钻进酒杯,醉意便染上桃花的胭脂色;陆游听见“小楼一夜听春雨”,知道第二天深巷里必有杏花沾着雨水叫卖。最有趣的是宋代诗人志南的体验:“吹面不寒杨柳风”,柔软的风像丝绸拂过面颊,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抓住这份温柔。
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不仅描绘了满城飞花之景,更把扬州变成了永远活在春风里的城市;而“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让王安石眼中的长江南岸,成为中国人心中春意代名词。 春风吹开的不仅是花朵,还有中华文明的智慧。老农看着风转向,就知道该准备浸种育秧,谚语“春风裂石头”提醒着春耕不能误了时辰。书画大家铺开宣纸,要等东风起时再运笔,因为“好风凭借力”能让墨色晕染出天然山水之韵。
突然觉得,这吹拂了几千年的春风从未改变过它的使命——它吹开过《诗经》里的桃花,撩动过李白杯中的酒,如今又穿过钢筋森林,把古老的诗意写进每个中国人的日常。只要还有人在春风里迈向希望的远方,在风中听见时光的密语,这片土地就永远跳动着诗意的脉搏。
来源:学习强国
打开“奏嘛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