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历时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抢占胜利果实,一方面指挥未被消灭的日寇拒绝向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占领交通沿线节点城镇,继续负隅顽抗;一方面大肆收编土顽杂团,企图再次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在这种形势下,我山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在冀鲁豫部队、平禹县大队、齐禹县大队的配合下,向日、伪、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禹城大战。
从1945年10月中旬开始,我山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向津浦铁路济南至德县(今德州)的日、伪军发起强大攻势,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歼灭日、伪近2万人。12月8日,平原县城解放后,国民党反动派将驻扎在济南的日军第43师团第131联队调至晏城、禹城、德县一线,其中山谷大队长率第1大队近千名日军进驻禹城火车站,企图阻止八路军沿津浦线进逼济南,打通津浦线,确保国民党军主力运兵东北。
如果说以上作战是禹城大战的序曲,那么自12月27日开始,禹城大战正式打响。我渤海军区主力部队特务一、二团和警备第6旅第11、12团在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景晓村、渤海军区代司令员袁也烈、警备第6旅旅长肖锋的指挥下,于12月27日夜攻占禹城县城和齐河晏城。至12月29日,山谷大队近千名拒降日军龟缩在禹城火车站里,企图负隅顽抗。12月30日下午,我军劝降无效,发起猛攻。31日中午,敌待援不至,遂放弃火车站向济南方向逃窜,结果钻入铁路两侧我军早已布下的伏击圈,山谷大队长走投无路,被迫率部投降。
禹城大战共歼灭日军1300余人。其中,禹城火车站之战歼灭日军798人,解放禹城县城战斗歼灭日军260余人,晏城火车站之战歼灭日军300余人。禹城大战成为山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最后一战,受到了山东军区和陈毅司令员的传令嘉奖。
二
近年来发现的史料表明:禹城大战不仅是山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而且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
据军史专家考证,至1946年元旦前后,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几股日军拒绝投降,企图负隅顽抗,被我八路军、新四军坚决予以歼灭,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高邮之战。
高邮南临扬州,北扼两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抗战胜利后有日军混成旅团第90旅团第626大队及伪军7个团驻守,拒绝向新四军缴械。1945年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第7、8纵队及苏中军区部队共计15个主力团对高邮发起全面进攻,激战7日,至26日下午解放高邮。此战共歼灭日军1100人、伪军4000余人,将苏皖解放区连成一片,打破了国民党分割华中解放区的企图。
多年来,高邮之战被认定为中日最后一战。但是,高邮之战起止时间为1945年12月19—26日,禹城大战起止时间为1945年12月27—31日,即高邮之战结束第二天,禹城大战才开始,孰前孰后,一目了然。
时间进入1946年1月,驻守山东博山据点的400多名日军依然拒绝向八路军缴械。1月12日夜,八路军鲁中军区对日军发起进攻,将大部日军歼灭。次日拂晓,残敌突围,博山解放。此战时间虽晚于禹城大战,但作战规模、参战及歼敌人数均远低于禹城大战,不可相提并论。
1946年1月23日,据守鲁中地区华丰据点的日军洼田旅团4000余人在向济南撤退途中,被我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包围,经过谈判,日军全部缴械。因在此期间没有发生战斗,不属于武装缴械,史称“华丰日军受降事件”。
抗战胜利后,山西有日军6000余人被阎锡山收编为所部第10教导总队,在1948年晋中战役中被我军悉数歼灭。此股日军被歼时间虽晚,但严格讲,已不属于拒降日军,而是国民党军队序列。
综上所述,禹城大战可以被认定为1945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收官之战”。
三
禹城大战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彻底消灭了盘踞在中国的最后一股拒不投降的日军。1945年15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结束。然而,当年少数日本侵略者并不甘心失败,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禹城大战便是中国抗日战争宣告结束之后我八路军武力歼灭的最后一股拒降日军,被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此战完胜日军,再次雄辩地证明了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是形成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牢不可破的战略大后方。抗战期间,津浦铁路沿线为日、伪所占领,铁路西侧是冀鲁豫(冀南)抗日根据地,东侧是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两块根据地被分割成两半,对敌斗争多有不便。抗战胜利后,津浦线北段的济南、晏城、禹城、平原、德县等重要节点城镇,只有平原县城于12月8日被我军解放,倘若禹城、德县之敌同时出兵,南北夹击,平原县城将会再次失守,整个津浦线北段则面临被敌占领的危险。禹城火车站是济南国民党北部的重要门户,也是国民党向我渤海、冀南解放区进攻的兵源、物资转移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驻守禹城火车站的日军如同插在我冀南、渤海解放区腹地的一根毒刺,若不能及时拔掉,必将后患无穷。禹城大战之后,晏城、禹城被解放,平原得以巩固,驻守德县的上千日军闻风丧胆,于12月31日弃城出逃,为我渤海军区不久解放德县提供了有利条件。冀南解放区与渤海解放区由此连成一片,形成了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战场乃至华北战场稳固的大后方。
三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抢占东北、争霸中原的企图。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重地。9月中旬,中共中央果断下达“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动员令。至年底,出关部队达到11万之多。蒋介石则迅速集结76个整编师,准备沿平绥、平汉、同蒲、津浦4条铁路运兵北上,其中津浦线是抢占东北的重点路线。因此,蒋介石急调主力向北推进,并命令沿途日、伪军配合作战,企图一举打通全线,与我军争夺东北。为了迟滞蒋军北上,我渤海军区集中主力发动禹城大战,全歼驻守日军,继而攻占济南至德县段,挫败了蒋军打通津浦铁路的图谋,对于掩护我军主力挺进东北、迟滞蒋军沿铁路北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取得了我军对驻山东北部日军的实际受降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山东战区分为青岛、济南、德县3个对日军受降点。其中,青岛受降区因我胶东八路军兵临城下,蒋介石只好邀请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代为受降;济南受降仪式由国民党李延年主持;唯独德县因为禹城大战一举全歼拒降日军的缘故,驻守日军不战而逃,打乱了蒋介石蚕食我解放区的企图。
五是提振了人民军队战胜一切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整个抗战期间,一次全歼日军1个大队的战例实属罕见。1940年10月28日,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被八路军8个主力团万余人包围在太行山区关家垴一带,彭德怀、刘伯承、陈赓亲自指挥,激战两天两夜,以伤亡两千人的代价,歼敌400余人,逃走100余人。彭德怀后来将此战与红军时期的赣州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府战役以及朝鲜战争时期的第五次战役并称为其戎马生涯中的四大败仗之一。冈崎大队不过是临时拼凑且不满编的大队,尚且如此难打,禹城大战我军以4个主力团一举全歼日军精锐部队山谷大队上千人的战绩,足以展示我渤海铁军的神威和勇猛,为我人民军队在此后的抗美援朝等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树立了必胜的信念,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那句名言:“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山东抗战自1937年10月1日德县保卫战始,到1945年12月31日禹城大战止,整整8年零3个月的时间,在这片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热土上,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抗战人物和故事,禹城大战不过是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我抬头望一眼天空,那个模糊的身影在浑浊的记忆深处向我走来,慢慢地,所有的一切似乎越来越清晰。我突然感到羞愧,这么多年过去,我竟然将他从记忆中祛除得如此干净。(点击观看)
肖锋旅长说:“就在最近几天,日军渡边师团131联队山谷大队千余名鬼子进驻禹城火车站,企图在此负隅顽抗。这股日军就像扎在我解放区胸膛上的一根毒刺,若不及时将其拔出,必将后患无穷。”(点击观看)
爆破手们逐个清除碉堡。火光中,一座座碉堡前跃动着抱着炸药包的身影,轻重机枪刮风似的叫,炸药包“轰隆隆”震天动地。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再上;再倒,再上。小碉堡终于被全部清除。(点击观看)
嘹亮的冲锋号在空旷的田野上空回荡,我军战士以班、组为单位,似股股旋风卷了出去,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坚毅的杀气,咬着牙、瞪着眼、呐喊着、咒骂着向前猛冲。(点击观看)
第十二章 合 围
第十三
章 格 杀
第十四
章 落 幕
第十五
章 铭 史

陈璞平,祖籍山东禹城,196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山东省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德州市党史专家库总顾问。酷爱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出版有《迷航—1927陈独秀在武汉》《陈独秀之死》《母亲的红色之恋》《无字碑》《兵出渤海湾》《西风烈》《将军泪》《渤海女兵西征记》《乱世兄妹》等多部著作,尤其擅长撰写军事和历史题材作品,享有“红色作家”之称。作品曾荣获4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省、市作品奖。
打开“奏嘛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