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其后少数未被消灭的日本侵略者仍负隅顽抗。1945年12月27日——31日,我山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在冀鲁豫部队、平禹县大队、齐禹县大队的配合下,向日、伪、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禹城大战。此战不仅是山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而且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
为了再现这场鲜为人知的抗日最后一战,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德州市党史专家库总顾问陈璞平寻访禹城大战目击者、参战者及参战将领后代,广泛查阅有关抗战历史文献,精心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最后一战》。以气势恢宏的笔墨,全景式展现了禹城乃至鲁西北人民的抗战历史,特别是对禹城大战的真实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立体的展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月5日起,奏嘛新闻客户端推出长篇纪实文学《最后一战》连载,敬请收看。

我军的爆破组迎着枪林弹雨无所畏惧地冲上去,前面的爆破手倒下了,后面的爆破手跨过尸体继续冲锋,枪炮声、喊杀声、冲锋号声汇集成交响乐在天地间回荡。那惊心动魄的场景、排山倒海的气势,让四子瞠目振腕、血脉偾张。

1945年12月27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三。
济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李延年的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样神清气爽,格外晴朗。今天上午,山东战区要在济南举行日军受降仪式,作为中国方面的受降主官,李延年将接受日军第43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前来投降。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瞬间,这一时刻将使他的军旅生涯达到顶峰,李延年又怎能不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呢!
对于李延年来讲,济南是他功成名就之地。1928年4月,他在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第5团任团长,跟随北伐军战徐州、克泰安、陷济南。当时驻济日军借口保护日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蒋介石为避免与日发生冲突,命他扼守济南,掩护北伐军绕道而行。李延年于是率团与日军周旋两日,终于完成任务。蒋介石大为赞赏,破格提拔他为旅长。此战为他后来一路高升奠定了基础。
李延年早年熟读经书,是名儒将,却又作战凶猛,不失为骁勇善战的虎将,同时更是一员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的福将。自从日本投降之后,他便喜事连连,好事不断。
李延年先是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并被赋予山东受降接收大员的肥差,率领国民党中央军浩浩荡荡开进济南,受到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与日军司令长官细川忠康中将等众官员到火车站迎接的礼遇,还有进城之后沿途数万有组织的市民夹道欢迎,可谓风光无限。
接着,李延年在与何思源争权夺利中占据上风。李延年入济时,何思源早将值钱的日产接收完毕,再无油水可捞。李延年大为恼火,于是发出布告,要求日伪财产必须经当地受降官批准,方可核收,否则按贪污论处;同时,拒不承认何思源事先收编的伪军是“国军”。何思源不敢与他翻脸闹僵,只得将已接收的财物吐出一部分。
再是确保了津浦线济德段没有落入八路军之手。日本投降后,李延年命令日军渡边洋中将第47师团正式接管津浦线防卫。9月下旬,日军第131联队本部及第2大队抵达德县。12月中旬,山谷大尉率第131联队第1大队进驻禹城火车站,另有一部日军驻守晏城。虽然不久平原县城被八路军渤海军区特务一、二团攻克,但济德段大部分防卫仍为日军占据,等待国民党军前去接收。李延年认为:以日军精锐第131联队的实力,八路军渤海军区绝无攻克德县、禹城、晏城的可能,因此津浦线必定能够成为国民党向东北源源不断运送兵力的主要交通渠道。
最后是抢在中共军队之前接收了青岛。日本投降之初,许世友率领的八路军山东野战兵团横扫胶东,兵指青岛。此时,中央军还远在内地,鞭长莫及,蒋介石只得邀请美军驻防。10月19日,李延年作为日军受降官飞抵青岛,与已经登陆青岛的美国海军商讨委托受降事宜。10月25日,日军投降仪式在青岛跑马场举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6师司令谢勃尔接受日军陆军第5混成旅团长长野荣二少将投降,抢在中共军队前面,替李延年完成了山东战区的第一个受降仪式。
美中不足的是:青岛受降仪式的主官是美国人,这让国人多少有些尴尬和窘迫。然而,这次在济南的受降却大不一样,李延年要亲自主持,以正中国军人的形象。不仅如此,定在12月27日为受降日也另有深意:8年前的这一天,济南沦陷,从此国人受尽欺压和凌辱,而在同一天接受日本人投降,也算在形式上找回颜面,谓之“一雪前耻”。
就在李延年即将起身前往受降现场的时候,副官匆匆送来一份密电,打开一看,内容竟是昨日驻守江苏高邮的上千日军被新四军一举全歼的消息。这使他原本大好的心情大大打了折扣。
高邮县南临扬州,北扼两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被誉为“运河大门的铁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胜利后,高邮地区的军事态势异常复杂。原本驻守这里的日、伪军非但不向周边的新四军缴械投降,反将原驻扬州的日军第90旅团第626大队1000余人及伪军第二方面军一部调来,使守敌增至日军两个大队、伪军7个团共5000余人。同时,国民党第25军先头部队已到达扬州及江都一线,企图集结重兵进占高邮。国民党第49军也有从江阴渡江北进之意。一旦高邮被国民党军占领,扬州的国民党军就可以沿运河北上,对我华中解放区形成分割包围之势。形势愈加严峻起来,必须尽快铲除高邮之敌。
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指挥华中野战军第7、8纵队及苏中军区部队共计15个主力团对高邮发起全面进攻。战至26日下午4时,在我军强大攻势下,驻高邮最高司令官、日军第626大队长岩崎学大佐终于放弃抵抗,缴械投降。此役自12月19日至12月26日,历时7天,共歼灭日军1100人(其中生俘892人),歼灭伪军4000余人(其中生俘3493人),将苏皖解放区连成一片,打破了国民党军分割华中解放区的企图。
高邮之战因为粟裕司令员的亲自指挥而备受关注,被史学界称为“中日最后一战”,直到鲜为人知的“禹城大战”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结论方才变为悬案,发生争议。
此刻,济南日军受降仪式就要开始,由不得李延年多想。当他跨过受降大厅,立刻被现场庄严而神圣的氛围所感染,精神不觉为之一振,心头的乌云顿时一扫而光。
上午10时,济南地区日军受降典礼在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部大礼堂隆重举行。济南、青岛、德州受降主官为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中将,日军投降部队为第43军大部及所辖独5旅、独12旅警备队、独11旅及海军陆战队(集中青岛)和第43军、第47师、独9警备队、独11 警备队(集中济南),由日本第43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代表签降。
日军投降仪式是1945年岁尾山东的最大新闻,至今省档案馆里保存着各大报刊对受降仪式的详细描述(摘要):
10时整,受降典礼隆重开始,参加观礼之军政首长按次入座,武官一律着军官服、佩勋章,文官一律着黑色中山装。
李延年身着军服,胸佩勋章,率领山东挺进军副总司令杨业孔少将、第十一战区副长官部参谋长梁栋新少将、第12军军长霍守义中将、第96军军长廖运泽少将步入礼堂,全体官员均起立致敬,李延年等还礼入席,各官员方才就位。
随后,经由引导官少校参谋张通引导日军签降代表细川忠康中将司令官及渡边洋中将师团长、寒川吉溢大佐参谋长、神保信彦中佐副官、铃木一良少佐参谋5人入场。入场后先把军帽脱下挂在礼堂门旁,继而并肩站立,向李延年及各位受降官敬礼,然后入座。受降仪式开始。
李延年首先在命令书上签字,再由参谋长梁栋新将命令书交给细川忠康,细川忠康等全体起立接受,由细川忠康捧读一遍,之后在命令书及受领证上签字并加盖官章。
签字完毕,寒川吉溢将两份正本送还受降官。他捧着命令书及受领证来到李延年面前,行鞠躬礼,双手将命令书和受领证送上,即回原位。
李延年仔细检查过签字和官章后,向日方签降代表发问:“对命令是否完全了解?”细川忠康称:“完全了解,并绝对服从。”继而全体签降代表起立,摘下佩刀, 一起来到受降主官席前行礼,将佩刀献上,后退两步再行鞠躬礼,即代表山东的全体日军解甲投降。
受降仪式结束之后,李延年特意在战区长官司令部礼堂设宴7桌,招待观礼人员,凡参加之军政首长、盟美将士,均分别掺杂入座,大家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气氛热烈,极尽一时之盛。李延年率几位受降官众星捧月般穿梭于酒桌之间,频频举杯,谈笑风生,与宾朋共庆胜利,心情极爽。
这一顿盛宴直喝到未时方散。
李延年送走宾客,这才感觉疲倦,正要回府休息,参谋长小心禀报道:昨夜渤海区共军肖锋部突然同时向禹城至洛口百余里铁路线发起猛攻,筑箩屯车站已被攻破,驻守晏城火车站的日军遭到袭扰,禹城县城也于今日被其第11、12团围困,袁也烈、景晓村率渤海军区特务一、二团正向禹城方向集结。据可靠消息,共军将于今夜发起进攻。
李延年闻之,如同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困意顿无,忧心忡忡地对第12军军长霍守义道:“袁也烈这次把他的看家老本全使出来了,显然是冲着驻守禹城火车站的日军山谷大队而去,这是想与高邮的粟裕南北呼应,拔掉插在他们心头上的刀子。禹城火车站若是被其攻占,则晏城必将失守,德县的丢失便是早晚的事情。到那时,津浦线济德段全部沦入袁匪之手,委员长从铁路运兵东北的计划也将落空。因此,禹城火车站即是我们的命门,也是共军的死穴,万万不可失守。守义兄,你马上将部队调集于洛口一带待命,随时准备北渡,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增援山谷大队,绝不能让禹城变为第二个高邮。”
就在李延年踌躇满志地举行盛大的日军投降典礼这一天,我渤海军区打响了渤海区范围内武装消灭驻扎日军的枪声,袁也烈代司令员发出战前总动员:日军若不缴枪,就坚决彻底消灭他们,绝不能让他们在八路军眼皮底下向国民党军队投降,更不允许这些丧尽天良的衣冠禽兽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恣意妄为。
1945年12月27日夜,白天还是晴空万里的鲁北大地上,突然阴霾蔽日,北风骤起。借着夜幕的掩护,渤海军区警备六旅在旅长肖锋的指挥下,已将禹城县城包围。旅里的作战部署是:朱耀华、杨爱华率第11团主攻东城门;毛会义、赵淳率第12团主攻南城门;高明轩率禹城武工队佯攻西城门,牵制驻扎在城里西街的日军济滕中队;另有一支武装埋伏在县城通往火车站的道路上,防止山谷大队前来增援。12月10日,警六旅第一次攻打县城时,本已破城而入,不料突遭火车站日军骑兵袭击,腹部受敌,措手不及,不得不撤出城去。此次警六旅再次攻城,驻守火车站的山谷大队实力更胜从前,若是倾巢而出,攻城部队必然陷入两翼作战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阻援,以防不测。
子夜时分,3颗信号弹升上开空,随之而来的枪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爆炸的火光将城墙映照得如同白昼,子弹和炮弹的弹道像千万条银蛇在夜空中狂舞,交织成一个巨大的火网,煞是凄美。
禹城老城的城墙是清朝时期修筑,高6米,厚5米,用三合土搅拌夯实而成,坚如磐石,城墙上每隔1米就有一个垛台。我第12团进攻西门的迫击炮架在百米开外平射,将城墙轰开一个豁口。我军突击队呼喊着冲上去,却又被敌人的交叉火力挡在城外,豁口很快又被麻袋堵上。进攻受阻,战斗形成僵持的局面。
东门的进攻也不顺利。四子上次进城时曾和叉子约定,警六旅攻城时里应外合,打开东门。不料叉子因为掩护四子出城,为小野所杀之后,临时将叉子的中队和驻守西门的中队进行设防。新来的中队长姓刁,是李长庆的铁杆心腹,战斗打响后拼死抵抗,致使我第11团骑虎难下,不得不实行强攻。
四子说:“在人们的常识中,伪军的形象似乎见到八路军瞬间就会拉稀,一打就垮。事实上,有些伪军的战斗力是超强的。特别是在日本投降前后,或许是认为鬼子缴枪尚能回国,而他们因为戴着汉奸帽子,缴枪就意味着死路一条,因此许多‘怂’了多年的伪军突然间露出青面獠牙。1944年5月,在陈家港战斗中,面对新四军主力的猛烈攻势,就连日军都服软投降了,反倒是伪军在拼死抵抗。1945年7月7日,在睢宁战役中,守城伪军竟然反客为主,向我军发起一次次反冲锋,将本该一边倒的战斗变成一场惨烈的巷战,与抗日神剧里的‘怂蛋’形象完全两样,真是邪门了。”
这天晚上,我第11团攻打东门就遇上一伙邪了门的伪军,为首的李长庆原本就是和八路军势不两立的铁杆汉奸,根本不用幻想他缴械投降。此刻,他怀抱着92式机枪疯狂向城外开阔地扫射。我军的爆破组迎着枪林弹雨无所畏惧地冲上去,前面的爆破手倒下了,后面的爆破手跨过尸体继续冲锋,枪炮声、喊杀声、冲锋号声汇集成交响乐在天地间回荡。那惊心动魄的场景、排山倒海的气势,让跟随旅长站在指挥所里的四子瞠目振腕、血脉偾张。
眼看着爆破手一个个倒在匍匐前行的路上,只有一个小战士活着爬了回来,举着拉火管兴奋地高喊:“连长,炸药包放好了,准备冲吧。”可是,10分钟过去了,炸药包并没响。小战士一咬牙,抱着最后一包炸药,连滚带爬又冲了上去,子弹“噗噗”地打在他身边的土里,手榴弹拉屎似的从城墙上往下掉。小战士半路上捡起牺牲战友遗失在地上的炸药,3包捆在一起,猛拉导火索,眼瞅着“嗞嗞”冒出蓝火光,这才往回跑,还未来得及卧倒,巨大的爆炸气流便将他掀翻在地。
突击队呐喊着冲进突破口,像决堤的洪水,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十字街路口,从背后将把守南城墙的几挺机枪打哑。正在猛攻南门的我第12团第1营趁势爬上豁口,里外夹击,将守城的伪军击垮。
我第12团乘胜追击,冲进伪县政府,将百多名伪政人员和伪县区队俘获。我第11团第2、3营则一鼓作气冲进北街,消灭了保安第8、10旅共800多人,与从东门冲进城的我第12团会合,一起向西街猛攻,与拒不投降的日军济滕中队展开激战。
战至拂晓,日军终于抵挡不住八路军潮水般的强攻,打开西门,开始向火车站方向逃窜。
出乎意料的是:县城激战1夜,驻守火车站的日军竟没派一兵一卒前来增援,因为狡猾的山谷生怕半路被我军围点打援。不过,我阻援部队也并非一无所获,天亮时分截获了数百名从县城逃往火车站的日、伪军。
当时县城通往火车站有两条路:常走的大路出南城门,经南关、马庄、寨子、秦老庄到车站,我军便是在这条大路上截击了逃敌。另有一条小路出西城门经红布张村,再过马庄去车站,难走且远。战前,四子曾提醒过负责阻援部队注意这条小路,未被重视,结果狡诈的小野带着部分日军舍近求远,走的便是这条偏僻小路。小野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军事和心理素质都堪称一流,即便是溃败也退得颇有章法。我追击部队本以为鬼子逃跑肯定是丢盔弃甲、慌不择路,岂料小野半途中竟然来了个迂回包抄,杀了个回马枪,从容撤到火车站。
四子得知小野逃脱的消息后,捶胸顿足,懊悔没有亲自前去追杀。
黎明时分,李长庆见大势已去,急忙换上便衣,躲进南墙下的秘窖里,连夜逃往省城,济南解放后被捕,在禹城县城文庙大集上被枪决。有民谣唱道:“提起李长庆,恨得牙根疼,欺男又霸女,残害老百姓,八路军进了城,枪毙李长庆,百姓拍手笑,从此得太平。”(《禹城文史资料》第9辑第270页。)此人民愤之大,可见一斑。
此战,俘日军中队长济滕大尉以下235名,击毙日军25人,俘伪军李长庆部及保安第8、10旅官兵近千人,缴获轻重机枪5挺、钢炮1门、82迫击炮1门、小炮9门、长短枪4000余支。另有日军近1个中队突围,逃往火车站。
四子的表哥金山被俘,后被认定属有功人员获释,继承父业开商铺,“文革”挨批斗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有50岁。
12月28日上午,中共平禹县委党政军人员及禹城武工队相继进城,县城内秩序井然,群众安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但是,人们内心深处还存有很大顾虑,这是因为:火车站还驻有近千名全副武装的鬼子不肯投降;国民党军队和李连祥等地方伪顽势力还在晏城一带地区蠢蠢欲动,随时都会向我解放区反扑。所以,消灭禹城、晏城火车站日、伪军已成当务之急。
我抬头望一眼天空,那个模糊的身影在浑浊的记忆深处向我走来,慢慢地,所有的一切似乎越来越清晰。我突然感到羞愧,这么多年过去,我竟然将他从记忆中祛除得如此干净。(点击观看)
肖锋旅长说:“就在最近几天,日军渡边师团131联队山谷大队千余名鬼子进驻禹城火车站,企图在此负隅顽抗。这股日军就像扎在我解放区胸膛上的一根毒刺,若不及时将其拔出,必将后患无穷。”(点击观看)
爆破手们逐个清除碉堡。火光中,一座座碉堡前跃动着抱着炸药包的身影,轻重机枪刮风似的叫,炸药包“轰隆隆”震天动地。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再上;再倒,再上。小碉堡终于被全部清除。(点击观看)
嘹亮的冲锋号在空旷的田野上空回荡,我军战士以班、组为单位,似股股旋风卷了出去,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坚毅的杀气,咬着牙、瞪着眼、呐喊着、咒骂着向前猛冲。(点击观看)
第十二章 合 围
第十三
章 格 杀
第十四
章 落 幕
第十五
章 铭 史

陈璞平,祖籍山东禹城,196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山东省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德州市党史专家库总顾问。酷爱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出版有《迷航—1927陈独秀在武汉》《陈独秀之死》《母亲的红色之恋》《无字碑》《兵出渤海湾》《西风烈》《将军泪》《渤海女兵西征记》《乱世兄妹》等多部著作,尤其擅长撰写军事和历史题材作品,享有“红色作家”之称。作品曾荣获4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省、市作品奖。
打开“奏嘛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