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其后少数未被消灭的日本侵略者仍负隅顽抗。1945年12月27日——31日,我山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在冀鲁豫部队、平禹县大队、齐禹县大队的配合下,向日、伪、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禹城大战。此战不仅是山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而且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
为了再现这场鲜为人知的抗日最后一战,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德州市党史专家库总顾问陈璞平寻访禹城大战目击者、参战者及参战将领后代,广泛查阅有关抗战历史文献,精心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最后一战》。以气势恢宏的笔墨,全景式展现了禹城乃至鲁西北人民的抗战历史,特别是对禹城大战的真实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立体的展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奏嘛新闻客户端推出长篇纪实文学《最后一战》连载,敬请收看。

肖锋旅长说:“就在最近几天,日军渡边师团131联队山谷大队千余名鬼子进驻禹城火车站,企图在此负隅顽抗。这股日军就像扎在我解放区胸膛上的一根毒刺,若不及时将其拔出,必将后患无穷。”

公元1945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八。
鲁西北的冬天日落得早,尚不到酉时,大地已是一片漆黑,只能听见北风的呼啸。吃完晚饭,侦察排长四子便猫在屋里擦枪。抗战末期,渤海军区的武器装备已大有改善,主力部队的排长都配备了短枪,可四子舍不得换掉那支跟随他多年鏖战的八一式马步枪,说不出是什么理由。他在老年之后细细回想,可能是因为那支长枪的折叠三棱刺刀采用的是凹进式血槽,易于放血,便于拔出,特别适用肉搏的缘故。四子说:那时年轻,打起仗来不要命。拼刺刀拼的就是一股气势,战场上血肉飞溅,惨叫连天,眼看战友和敌人接二连三倒下,自己不知何时也会被刺中,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即便肉搏战异常凶险,四子还是喜欢动刀。他说:鬼子鲜血溅得满脸、满身的那种感觉特别刺激,过瘾,解恨!
那天是冬至,四子记得很清楚,因为晚饭时房东大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在鲁西北农村,冬至是冬季的大节日,古代民间便有“冬天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再穷也是要吃饺子的。至今,那里依然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其实冬至并非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日子,但它标志着即将进入最寒冷的时节,所谓“数九寒冬”,便是从这一天开始计算,吃饺子便有“消寒”图个吉利的意思。
那天晚上,四子正在擦枪,连长急匆匆进来,说旅长、政委找他。四子十分诧异,他只是旅部侦察连里一个小小的排长,平时再重要的任务也就是旅参谋长层层传达,根本和旅长、政委说不上话。他心里嘀咕着,快步来到旅部,只见屋内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幅巨大的禹城地区作战地图。曾旭清政委看见他进来,便对肖锋旅长说:“老肖,这就是我对你讲过的四子同志。”
曾旭清是四川宣汉人,1909年出生,1932年参加革命,红军长征时曾两次翻雪山、三次过草地,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六旅第17团政委,后又担任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第二军分区政委兼渤海军区警备六旅政治委员,是四子多年的老首长。抗战结束后,他历任渤海第7师师长兼政委、第98师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志愿军第23军代副政委、工程兵副参谋长和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肖旅长上下打量了四子几眼,微笑地道:“你就是侦察连的四子同志? 我刚从晋察冀来到渤海军区没几天,政委就在我面前夸你好几次了,听说齐禹一带的日、伪、汉奸还给你起了个绰号,叫‘一刀封喉’,果有此事吗?”
这是四子第一次几乎零距离接触大名鼎鼎的肖锋旅长,不免有些紧张,但是听到旅长言语随和,心情顿时放松了许多。他把胸脯一挺,坚定地说:“旅长,有什么任务您就吩咐。有没有此事战场上见,刀山火海俺四子绝不会含糊。”
肖锋,1916年生于江西泰和,12岁参加红军,经历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的考验,曾任红1军团独立团长和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察冀军区团长、政委。日本投降后,他调到山东渤海军区担任警备六旅旅长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后又担任华野第10纵队第11师师长、三野第28军副军长和代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199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肖锋是我军颇具传奇色彩的虎将,参加和指挥过1365次大小战斗,作战勇猛,多谋善断,6次身负重伤;他同时又是一位儒将,著有《长征日记》等多部文学作品,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只因指挥金门战役失利,留下诸多遗憾。
此刻,肖锋在房间里来回踱了几步,突然在地图前停下,表情骤然严肃起来:“四子同志,目前山东战区的敌我态势是这样的:自从鬼子八一五投降之后,我们在津浦线北段的自卫战打得非常漂亮,消灭了众多日、伪军,解放了大片敌占区,仅剩的禹城、晏城、德县已是囊中之物,一旦攻克,铁路以西的冀南解放区和铁路以东的渤海解放区便可合二为一,成为与国民党反动派相抗衡的稳固大后方。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他们的失败。10月中旬,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司令李延年进驻济南后,要求山东日军指挥官细川忠康中将确保津浦、胶济铁路沿线的日军保持警戒现状,以待国民党正规军前来接防。12月中旬,细川忠康命令日军渡边洋第47师团第131联队长重光三马大佐所部接防津浦线济南至德县段,拒不向我渤海军区缴械。目前,济德段日军防守情况是这样的:重光 三马亲率第131联队本部及乘上喜一郎少佐第2大队驻守德县(今德州市 区),共计2000余人;山谷大尉率领第1大队大部驻守禹城火车站,禹城城内另有济滕大尉一个中队,共计1000余人;齐河、晏城驻有山谷大队第3中队、乘上大队第2机关枪中队1个小队、第131 联队直属炮中队及第3大队1个步兵小队等,共计500余人。驻守禹城火车站的山谷大队气焰尤为嚣张,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和精良的武器顽抗到底。禹城火车站是济南国民党北部外围的重要门户,也是国民党向我渤海、冀鲁豫解放区进攻的兵源、物资转移枢纽,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眼下津浦线北段的济南、晏城、禹城、平原、德县等重要节点城镇,只有平原县城于12月8日为我渤海军区特务一、二团二度攻克。倘若禹城、德县之敌同时出兵、南北夹击,平原极有可能再次失守。如果整个津浦线北段为敌所占,将两大解放区从中间劈成两半,国民党兵力便会源源不断运往东北,给我党中央提出的抢占东北战略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因此,禹城这股日军就如同插在我解放区腹地的一根毒刺,若不能及时拔掉,必将后患无穷。现在驻守禹城火车站的这个山谷大队隶属第47师团第131联队,是日军精锐,号称‘弹部队’,日语的意思是像子弹一样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曾被日本天皇授予‘荣誉军’称号,军旗是日本天皇御笔亲赐。因此,山谷大队根本没把八路军放在眼里。本月16日,周恩来副主席率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停战谈判,为和平统一作最后的努力,估计元旦之后便会签订国共停战协议。协议一旦生效,国共双方就只能维持现状。驻德县的重光三马为了不向我军缴枪,已匆匆向被李延年委任的所谓‘国军’也就是原来的伪军刘佩臣部举行了所谓‘投降’仪式。当然,我们对这种日军向伪军缴枪的鬼把戏绝不承认。据侦察,本月27日,李延年还要在济南举行山东战区日军投降仪式,禹城驻防日军若是同时向当地伪军‘投降’,将对我们收复津浦线北段带来更大困难。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3天前,也就是本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同志已抢先一步,指挥新四军所部向驻守江苏高邮的拒降日军发起围攻,目前正在激战之中。我们山东八路军也绝不能落后,必须在停战协议生效之前消灭驻守禹城火车站这股顽敌。但是,攻打禹城火车站的前提必须首先攻占禹城县城。禹城县城位于火车站东北方向,两地相距不过四五公里,互为犄角,便于支援。12月10日,我军本已攻进禹城县城,就是因为火车站之敌及时增援,又被迫撤出。目前禹城县城还驻守着日军济滕中队200多名鬼子和汉奸李长庆手下数百名伪军,对我们攻打火车站之敌构成很大威胁,必须尽快将县城拿下。现在大战在即,县城守敌戒备森严,所有人员一律不准进出,城里的地下同志虽然绘制了敌驻防火力配备图,但没有办法送出来。时间紧迫,只能派人进城去取。这个任务十分危险,我和政委考虑再三,认为你是最佳人选。听说你小时候常到县城走亲戚,又在城里读过书,熟悉地理环境,而且你城里的表兄金山就在伪警察所里当差,李长庆手下还有几个你曾策反过的伪军,都可以作为内应。当然,我们也知道,城里的鬼子小队长小野以及伪军团长李长庆都认识你,几个投诚后又投敌的伪军政治态度尚不明朗,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同时,由于任务特殊,你只能独身前往,而且不能携带武器,所以此行可谓是如履薄冰,危机四伏。但 是,我和政委坚信你的机智和胆量,特别是对党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情报,安全归来。我们也知道,你与城内的鬼子小队长小野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因此现在最担心的是你率性而为、我行我素的江湖性格。恩怨分明、疾恶如仇是值得肯定的,但你现在是一名革命战士、共产党员,有铁的纪律的约束。你进城之后,很有可能与仇敌相遇,希望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绝不能为一己之私而恣意妄为,坏了大事。”
四子努力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发誓道:“请旅长、政委放心,组织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俺四子,那是看得起俺四子,就是赴汤蹈火下油锅,俺也要把情报取回来。若是为个人那点破事犯了纪律,回来把俺的脑袋拧下来当尿壶!”
肖锋和曾旭清相视大笑,笑声冲出屋顶,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1945年初秋,国共两党的过招,正如肖锋旅长所言,你来我往,变幻莫测,很快就进入白热化状态。先是敌军抢占大城市和交通线,再是我军率先进入山海关,又沿津浦铁路节节阻敌北犯。在山东战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国民党捷足先登,抢占地盘,拉开决斗序幕。随后上演的是津浦线上的生死较量,过场是鲁北大平原的拉锯战,高潮则是禹城火车站围歼拒降倭寇。好戏连台,目不暇接;高潮迭起,叹为观止。
抗战后期,山东八路军由防御转入反攻,主力部队已达27万人,中共领导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后改称为“战时行政委员会”)实际上已经公开履行统一领导全省抗日根据地的各项职能。然而,国民党省政府因不堪日军“扫荡”和打击,被迫撤至安徽阜阳地区,成为“山东省流亡政府”, 基本丧失了对山东抗日武装的指挥和节制能力,省内已完全没有国民党正规军。蒋介石为重新抢回山东这块战略要地,遂任命何思源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令他潜入山东,与中共争夺地盘。
1945年6月19日,何思源秘密由皖入鲁。8月24日,何思源自益都乘火车前往济南,车至张店,便与驻济日军司令官细川忠康的特使会面,达成合流、合作意向,确定省内治安对外防卫仍由日军负责,各主要城市和主要交通要道的治安与防卫也由驻防该地的日军负责。9月1日,何思源在日军护送下抢先进入济南。9月16日,他正式接收了伪省机关,借“交防”之际,大搞蒋、日、伪合流,委任伪和平救国军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吴化文为济南绥靖区司令,渤海区伪军头目成建基、韩兆坤为“国军”旅长,王春元为国民党山东省第十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齐禹县境内的李连祥、程荆璞、齐子修、褚连三、周济三、李长庆等20余支伪军部队1.4万余人均被收编为国民党保安师(旅),山东大大小小的各支伪军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国军”。
与此同时,蒋介石加紧向山东调集正规军,准备对山东日军受降,抢占山东战略要地,进而为调兵东北打开通道。8月25日,蒋介石任命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司令李延年为青岛、济南、德县受降主官,节制山东地区对日受降事宜。日军独立混成第5旅团、第12独立警备队及海军陆战队集中在青岛,第43军军部、第47师团、第11独立警备队集中在济南,第9独立警备队集中在德县,准备接受向国民党军队投降。日军山东投降代表为第43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
此时,国民党正规部队还远在苏皖地区,山东各重要据点的治安及津浦、胶济铁路仍由日军负责维持。9月27日,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要求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命令驻济南日军在“国军”未到达之前,“确保济南治安”。这种状态造成了国共双方争夺山东对日、伪受降权的复杂局面。由于日、伪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山东各地八路军对日的受降基本上是以武力方式实现的。8—9月,山东八路军共计武装解放46座县城,歼灭拒降日、伪军6万多人,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的面积。蒋介石深知要想扭转被动态势,必须加紧派遣正规军入鲁。为此,他一面调集驻徐州等地的国民党中央军沿津浦路北犯山东,企图再经天津、北平抢占东北;一面急令刚刚收编的伪军吴化文部充当入鲁先头兵。10月中旬,国民党第2军、第12军及吴化文部在李延年指挥下,率先由徐州地区沿津浦线进驻济南,美国海军陆战军第6师及美舰运送国民党第8军也在青岛登陆。自此,国民党正规军完成对山东各节点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加紧筹备济南、青岛的日军投降仪式。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立刻成为决定国共未来命运之地。
毛泽东高度重视东北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他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为此,他强调:要准备20~30个旅、15万~20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东北去。关于这一点,蒋介石与毛泽东的认知几乎有惊人的一致。他认为:“东北是一个比西欧大国还要大的地方,那里重工业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们民族复兴的生命线,得失影响国际视听和全国的人民。”在这里,蒋介石将东北上升到“生命线”的高度,呼应了毛泽东的“存亡说”。正因为如此,国共两党战后最大战略重点就是抢占东北。并以东 北强大的物质基础为支撑,最终击败对手。
9月中旬,中共中央果断下达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动员令,关内各路人马立即起程,浩浩荡荡从陆、海两路涌向东北。至年底,出关部队总数有近11万,其中尤以山东军区最多,高达6万,构成东北野战军的绝对主力。蒋介石则迅速集结36个军共76个师,准备依靠平绥、平 汉、同蒲、津浦4条铁路运送大军北 上。其中,在徐州地区陆续聚集了5个正规军及收编的伪军吴化文部第5路军、郝鹏举部第6路军,另有李品仙指挥的第7、48路军,沿津浦线自 蚌埠向北推进。津浦铁路成为我军能否迟滞敌军北上的关键。
津浦铁路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线通车,全长1009.48公里,呈南北走向,贯穿山东、安徽、江苏,连接天津至南京浦口的广大地域,是国内最早的铁路线,是国家的南北“大动脉”,也属兵家必争之地。若能控制这条铁路,则北能威胁京津,南能抚扼南京,军事价值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后,又将其向南北延伸至上海、北京,最终定名为“京沪铁路”。
抗战胜利时,津浦线分为北、中、南3段,我军控制北段,但自山东抽调6万精锐挺进东北之后,地方部队顿显薄弱,蒋介石便利用我军这一不利态势,一面急调主力向北推进,一面命令沿途日、伪军配合作战,企图打通全线,分割我解放区,与我军争夺东北。
为了阻止蒋军北犯,掩护我军北上,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军区组织津浦路战役。10月15日,新四军与山东军区成立津浦前线指挥部,陈毅兼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委,并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于10月18日—12月27日发起津浦路阻击战,对仍为日、伪所控制的各战略要点展开攻势作战,继续进行武装受降。同时,发动解放区群众,破坏铁路,切断交通。此役共歼敌3万余人,受降日军4000余人,挫败了蒋军打通津浦铁路的企图,对于掩护我军主力挺进东北、迟滞敌军北犯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月13日,就在《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正式公布的当日,蒋介石即向国民党各个战区发出“剿共”密令。10月15日,何思源派飞机在渤海区散发传单,污蔑解放区为“匪区”,公开挑动内战。各地日、伪势力气焰嚣张,不仅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反而变本加厉,频繁在渤海解放区边缘地带烧杀抢掠。渤海军区被迫展开自卫反击,给进犯解放区的敌人以迎头痛击。
10月16日,警备六旅按照旅党委“先打铁路东,再打铁路西;先打外围分散之敌,后歼城里车站之敌”的作战方针,首战禹城辛店褚连三伪部,全歼守敌。10月19日,肖峰旅长率部与齐河、禹城、临邑武工队沿徒骇河北岸拉网作战,一夜之间将来凤孙庄、孙良宸部及二郎庙、大刘、史铁营、朱庄伪军2000余人歼灭。大谢庄谢树祥部、李连庄谭春燕部、崔楼崔玉刚部、马庙陈兰芳部等9个据点伪军成惊弓之鸟,逃往铁路西。10月30日,警六旅解放平原县城,全歼守敌1200余名日、伪军后,主动撤出。同日,第11团一部与齐禹独立营在禹城安仁镇南击溃国民党新编山东省保安19旅李连祥部及部分拒降日军的进犯。11月中旬,警六旅与冀南军区一部经过6天激战,横扫林庄、张庄、黄桥火车站,拔掉敌据点80余处,并炸毁日军火车1列,毙、伤、俘敌1500余人。12月2日,警六旅攻克程荆璞所属大程、魏庄、尚庄、纸 坊据点,毙、伤、俘敌700余人。随后,第11团围攻贾庄、孟庄、油张院据点, 全歼周济三部。12月8日,警六旅及军区特务一、二团再次围攻平原县城,守敌为我军威所震慑,弃城北逃。我特务二团穷追不舍,一举歼灭逃敌300余人。12月10日夜,警六旅包围禹城县城,将东门爆破,攻入城内,歼灭守敌伪军李长庆大部后,于拂晓撤出。
四子说:津浦线济德段自卫战历时两月有余,取得丰硕成果。本以为最后一鼓作气拿下禹城、晏城,这台大戏便可完美收官。不曾想戏近尾声,剧情突然反转,日军精锐第47师团第131联队第1大队千余名鬼子突然从济南开进禹城火车站。这股顽敌的到来,好似在我冀鲁根据地的腹部插进一把利刃,使得渤海区刚刚解放的战局再度紧张起来,为这场大戏的结局增添了诸多悬念,也将剧情再一次推向高潮,即兴上演了最为精彩的一幕:中日最后一战,史称“禹城大战”。
在这部历史正剧之中,四子作为一名跑龙套的群众演员,本无任何台词,却因为出色的临场发挥,成为本局杀出的最大一匹黑马。
我抬头望一眼天空,那个模糊的身影在浑浊的记忆深处向我走来,慢慢地,所有的一切似乎越来越清晰。我突然感到羞愧,这么多年过去,我竟然将他从记忆中祛除得如此干净。(点击观看)
肖锋旅长说:“就在最近几天,日军渡边师团131联队山谷大队千余名鬼子进驻禹城火车站,企图在此负隅顽抗。这股日军就像扎在我解放区胸膛上的一根毒刺,若不及时将其拔出,必将后患无穷。”(点击观看)
爆破手们逐个清除碉堡。火光中,一座座碉堡前跃动着抱着炸药包的身影,轻重机枪刮风似的叫,炸药包“轰隆隆”震天动地。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再上;再倒,再上。小碉堡终于被全部清除。(点击观看)
嘹亮的冲锋号在空旷的田野上空回荡,我军战士以班、组为单位,似股股旋风卷了出去,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坚毅的杀气,咬着牙、瞪着眼、呐喊着、咒骂着向前猛冲。(点击观看)
第十二章 合 围
第十三
章 格 杀
第十四
章 落 幕
第十五
章 铭 史

陈璞平,祖籍山东禹城,196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山东省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德州市党史专家库总顾问。酷爱党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出版有《迷航—1927陈独秀在武汉》《陈独秀之死》《母亲的红色之恋》《无字碑》《兵出渤海湾》《西风烈》《将军泪》《渤海女兵西征记》《乱世兄妹》等多部著作,尤其擅长撰写军事和历史题材作品,享有“红色作家”之称。作品曾荣获4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省、市作品奖。
打开“奏嘛新闻”看评论